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攤開城市的掌心,讀吳億偉《機車生活》

《機車生活》透過掌紋般的個人記憶路徑,攤開每一座經歷過的城市的掌心。圖:三餘書店提供
    
    《機車生活》是吳億偉的第三本作品,封面上有一台拉風的打檔車。不知為什麼,總覺得那不是《機車生活》裡的「機車」。我心目中最接近吳億偉式的「機車」,在其中一篇〈白河時光〉裡現身:

     「只要車速再慢一點,你會發現那黑色兜風五十是那麼眼熟,小毛頭不知死活,還穿著學校卡其制服就騎機車亂跑。那是你,真的是你,十五歲,白河鄉間產業道路是試法所在,或可說是快速跳躍三年的時間運輸帶,你不管也不怕,反正這兒沒有警車會追著你,你也不是唯一一個十五歲機車郎。」

    那一台黑色兜風五十,有一點小,有一點只屬於青春少年的俗氣,歷經時間之後,甚至身上還帶著一些斑駁的痕跡。但就是這樣的機車,載著吳億偉與逐漸累積的記憶,跨越一座城鎮來到另一座城鎮,從白河、花蓮、台北到德國海德堡。穿梭巷弄之中,穿越時間之流,彷彿想要透過掌紋般的個人記憶路徑,攤開每一座經歷過的城市的掌心。

    譬如描寫窩居台北東區的〈穿那拖鞋逛東區〉,他以班級排名形容東區生活裡的光鮮亮麗:「我必須承認,一到台北來就寄居在北投關渡一帶的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東區是如此厲害的場合,就像是第一志願一樣,就讀的學生都是經過一番歷練,通過所有的大考小考,以同樣『我是我們班前幾名』的身分齊聚一堂。我一向就不是第一志願的料,對於不是前幾名的身分早習慣了,自在地當我的『中間分子』,但是東區厲害的是,不管你是作弊還是實力,你到了這間學校,就要變成『前幾名』的樣子。」

    這一小段比喻,將台北東區生活描繪得極為貼切與生動,這是屬於吳億偉的幽默與諷刺,他的語言帶著一些輕俏,但初讀時便明白,終將於某一段落被他深深擊中內心深處的某一點。

    有別於台北東區流行替換快速,吳億偉來到德國海德堡後,對於城市的新舊、來去等各種充滿張力的狀態琢磨更深。

    如〈我的現在式〉一文,開頭先引用馬克吐溫描寫海德堡的片段,他於1878年描述的景象,到百年後仍沒有大變化。吳億偉細描海德堡的景致,並穿插他來到海德堡求學的原因,逐步寫至「現在」的生活,從新校區的宿舍出發,經過馬克吐溫沒有看過的海德堡大橋,來到位於老城舊校區的辦公室,開始一天:「這是我的現在式,每日來往新與舊,並存於海德堡的時間之流。」流動的自我往來於新舊之間,所有的景物不僅開啟城市空間的樣貌,更處處呈現對時間流動的敏銳,也流露對於恆常時間的戀慕。

    我特別喜歡〈團圓〉,吳億偉寫小時候總疑惑為什麼喜氣洋洋的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情竟是往墓地報到,認為這觸霉頭,常想偷懶不去掃墓。然而,等到最親的阿嬤母親都成為拜訪對象的時候,突然才意識到何謂團圓:「最後的一種團圓,場景範圍又寬又廣,穿越時間與空間。襯底音樂是在長輩們叨唸,掃墓的工作要開始往下一代傳承了,以後我的大堂哥可要負起號召的工作,得把我們這輩聚集一起,一年大家至少得見面一次,初一及早出發給土裡的親人拜年。說著這些給土裡的親人們聽,說著這些給年輕的聽,沒有什麼能阻隔團圓這件事,即使我們再也無法相見。」

    文章不長,卻道盡一個人生命中的無常聚散,作者以年節「團圓」場景,一圈一圈將所有人圈入其中。如細緻的指紋,溫柔地存取停留過的痕跡。



※刊登於新頭殼2015.10.2: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10-02/6524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