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撿拾聲音的人:讀李時雍《給愛麗絲》

李時雍的《給愛麗絲》是文字為音符的表現,亦是生命與生命接觸之間產生的樂章。圖:三餘書店提供
    
    《給愛麗絲》是李時雍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作者自大學寫作至今逾十年的作品。〈後記〉提及取名《給愛麗絲》的原因:

     直到後來,開始寫字,才發覺所有的文字都是音符,所有的書寫都有一種旋律,可以邊寫、邊唱,像在耳邊輕輕哼著的歌。我和媽媽說,第一本書我想取名《給愛麗絲》,她說:「好啊,那是我學會的第一首演奏曲。」

     任憑琴音已舊已老,雙手蒙塵,重新坐回於靜默之前,用長長長長的時間,等待著蝶蛾撲翅飛旋,是啊我想起,那也是您最喜愛聽我為您彈奏的一首樂曲。


    書中另一篇〈指法〉更細緻地描繪了母親陪伴作者彈琴的時光,作者所用的鋼琴還是母親童年時所彈的,外婆、母親與作者擁有相似的手,樂音「在生命與生命之間,嗡嗡接續,共鳴有音」。因此,《給愛麗絲》是文字為音符的表現,亦是生命與生命接觸之間產生的樂章。

    作為一個善於演奏的人,時雍更是願於傾聽者。除了作家與學生的身分,李時雍亦是人間福報副刊的編輯,我作為副刊的閱讀者與投稿者,在往返的信件裡,知道那些吐露的句子總是被妥貼善待。在書寫上,時雍依舊打開他靈敏的耳朵,如〈孩子〉一文,寫父親工作後返家,疲憊地抱著還是孩子的作者睡去,作者乘著父親的呼吸聲,以文字為咒語,返回童年場景,細細描摩父親的線條:

    你的髮旋如貝螺的線條,附耳傾聽,能夠聽見你夢中的海潮聲嗎?那麼想時,我將頭輕輕地靠向你。直到自己竟也打起了哈欠……

    那一個下午父親休假在家。我被父親抱在懷中,工作閒歇之際,他睡著了。午後的陽光靜靜地落在他側面的臉頰上。

    就像一個孩子,他在我的肩膀上睡著了。


    父親與作者在平凡微小呼吸聲裡互為孩子,互為依靠。

    書中有多篇敘述作者當兵回憶,收錄於輯二「大路」:「大路搖晃不已。彷彿搖晃,已延伸成為另一段路。」除了孩提時看過《報告班長》系列的電影,對於男子當兵一事,我是很難想像的,兵營像是與現實阻絕的另一個世界。那條當兵走過的路,在作者筆下如搖晃傾斜的記憶,自成脈絡。時雍撿拾在路上遇見的種種故事,一個逃兵、野狗安達魯與孤獨的自己。故事各自成篇,如不同電影的剎那場景,又共同拼湊出那條曾經走過且銘記於心的路。

    與輯二同名的作品〈大路〉開頭寫著:「你先記得的,是他的歌聲,然後才是人。」下部隊還未及一周,作者聽見一首1985年的英文老歌〈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他尋覓聲音的源頭。其後,作者與歌者一同行軍,在大路之上,有歌為伴。大路終有盡頭,那些交會的片刻如歌聲繼續流傳。

    一如此刻的我打開word檔案,翻開時雍的書,敲打書中的字句,腦海裡閃現的是他坐在鋼琴前翻開樂譜演奏的琴音。文字作為聲音,通往回憶裡永恆存在的片段,在那碎片般的光影裡,給予讀者如我共鳴相映的時刻。

----
李時雍,1983年生於台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並任職《人間福報》副刊編輯。寫字的人,學著跳舞。作品曾入選《九十六年散文選》、《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
               
     
《給愛麗絲》是李時雍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作者自大學寫作至今逾十年的作品。圖:三餘書店提供
 
 
※刊登於新頭殼2015.7.10: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10/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