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The Prestige


你複製一樣的景色,一樣的美麗
這是絕對真實的魔術,
我,是道具
任你將一樣的讚美,一樣的擁抱
無限制的發散

你隱我於現實的背後,
見證你的表演
有力的詞彙在你口中成咒
呢喃

在舞台之下
那個即將被處死的複製品
是我抑或她?

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

井上靖《冰壁》

井上靖 1907-1991

《冰壁》取材於一九五五年發生在前穗高山的一樁遇難事件。井上靖採訪了當事人石原國利(小說主人公魚津的原型)以及其他有關人員後,覺得事情的真相可能並不象輿論界所傳的那樣,尤其不象尼龍登山繩製造廠商所揣測的那樣。他決心通過小說的形式來反映這一事件的真相,「要站在石原的立場上來寫」。小說當然不是真實事件的複製品,但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摘錄於 http://www.mypcera.com/book/wai4/bb/012.htm

最近看日本文學,總是覺得比看歐美小說更貼近內心深處最細微的部分。這或許是類似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性格使然。日本小說總有一種纖纖細緻的魔力,讓平淡的情節有其深刻,讓平凡的對話有其情感。因為喜歡上日本小說,甚而決定在英文之後,想要學的第二種語言。

我特別喜歡《冰壁》所製造的場景,不需要太多激烈的愛語,不需要激情的場面。整個故事圍繞在一起山難事件,存活下來的魚津,小坂深愛的八代子,以及小坂的妹妹,三人之間細微的互動,成為故事的纖維。所有人在山難之後都圍繞著一個問題:繩索為什麼會斷?外界與人心的種種論測,將魚津陷入一種絕對的困境,當魚津致力於澄清事件始末,新聞風潮卻已燒退,使所有人都遺忘曾有這麼一件新聞大事。

所謂的新聞或許就是這樣吧!我們追求的新鮮感,卻使當事者受到莫名的傷害,我不由得想起近來炒的沸沸洋洋的陳冠希事件,在若干年後,當新聞退潮之後,當所有人都遺忘事件的來龍去脈,真正受傷的人卻仍然記憶猶新。

魚津是一個怎麼樣的男人?井上靖將魚津以及八代子這兩個角色的塑造特別成功。讓我忍不住也想跟著八代子以及薰去愛上這樣的一個男人。魚津對於山的執著,面對自然的深度迷戀,以致於最後他的死亡,留在筆記上的短短紀錄,倒像是真實的自殺暗藏在山難的背後。將自己的生命以及即將死亡的過程以極為理性、簡短的字句陳述,他說:著名的登山家會因為原可避免的原因喪命,我自己也重蹈覆轍。魚津死後,新聞事件又再度熱絡,諷刺。

其實,魚津就像陳奕迅所唱的阿怪,我們學不來。真是,那需要多大的勇氣。

至於八代子,事實上她並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舉動,卻成為此書的核心人物,似乎所有的人都因她而呼吸。她的年輕,成為年紀較長的丈夫教之助妒忌的對象;小坂對她的愛戀,成為每個人說不出口,卻因此質疑小坂之死的原因;薰憑藉女人的第六感,對她產生的敵意;魚津極度想要遺忘,卻將之視為想要一起征服山嶽的女人。八代子的纖細美麗,成為情感的山嶽之上,最引人入勝的風景。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薄暮之光 Lights in the dust


劇情

日復一日制式化的來回巡行,負責珠寶賣場夜間保全的寇斯特,就像不斷磨鍊著他自己體內乏味乾枯的細胞,探偵隱隱存在的反動基因,貧瘠單調的生活和對情感的渴望,令他墜入無力自拔的窘境。當寂寞心遇到蛇蠍美人,壓抑已久的情感瞬間爆發,將這個機會視為自己生命的全部,但女人卻利用他的輕信和忠誠為自己服務。詐騙集團的搭訕利誘,一切犯罪作為昭然若揭,寇斯特將如何面對變成代罪羔羊的孤獨身影?

製片、導演、編劇:Aki Kaurismaki

演員:Janne Hyytiainen
   Maria Jarvenhelmi

攝影:Timo Salminen

剪接:Aki Kaurismaki

國家:芬蘭、德國、法國

語言:芬蘭語

導演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aki是芬蘭的重量級導演,看他的簡介彷彿是個自在的人,他喜歡狗,他愛酒,他以煙癮決定片長。在男主角寇斯特身上,不難發現導演的影子。

寇斯特是陷入寂寞的人,我想,你也是,我也是。

在片中總不免八股的猜想寇斯特如何為自己洗刷冤屈,還好,美好的電影正有一個共同的特質:讓你猜不出下一步,不知為何結束。以是,我征征望著螢幕的最後寇斯特握緊朋友的手,再見布幕霎時轉黑,出現一連串看不懂的文字,電影演完了。感覺卻還在心底奔馳膠著。

我翻開井上靖的《冰壁》,魚津受到外在暗暗的質問,每一個問題,在表面無所謂,卻又是直逼人心。那無法相信的事實,使他也成為寂寞的一員。

Aki Kaurismaki拍一部孤單悲哀的戲,卻用極輕鬆的節奏完成。這樣的反差成為電影的基調,也存在於觀眾心中,成為綿延的動力。那微小的努力總有更巨大的撞擊去壓制,而寇斯特抽著煙,一根一根,面對孤獨與罪。

總是,在平淡無奇的開頭後,那劇烈的情緒擺動,隱於一切之下。似乎不需要再耗費力氣為電影本身陳述,電影的名字,已經為它本身下好註解。再多的解釋似乎也不能完整的加以詮釋。

一個人看電影,是否更能體會箇中滋味?

圖片來自: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7/02/lights/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最遙遠的距離


導演:林靖傑

阿才穿著潛水衣不停地在陸地上游著……

昨天晚上看完這部電影,有一幕想了好久,今天早上睜眼的剎那卻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部電影的最後,黑色的屏幕上出現一行字「獻給 陳明才」,陳明才是誰?我也是透過網路搜尋才知道:http://2478.wwwts.a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PT606004&PreView=1
(原文實在太長,所以大家可以點進去慢慢閱讀,閱讀一個人的生命……)

那一幕給我兩種感受:一是,陳明才的妻子在紀念他時所言,阿才在四年前下海游泳,至今未上岸。二○○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晨都蘭灣海邊,紅色背包靜靜躺在岩石上,裡頭放著簡單的東西,一張大頭照,一串母親留下來的項鍊,一支小手電筒,以及一篇〈天佑都蘭鼻〉。幾個小時前阿才留下遺書,從這裡跳海自殺了。(林靖傑)

另一個,卻讓自己覺得悲傷。他以最灑脫的方式回歸海洋,從此擁有最自由的姿態。而活著的我和你,卻必須穿著厚重的衣服,帶著傷感,不停張開雙手,在陸地上辛苦的游著。那麼,不自由。

片中的三人面臨絕望愛情,以聲音探詢溫暖。我想起你寫的信,總是有點熱情有點冰冷,而你那麼那麼多的感情,又是需要多少離開喧囂的旅程才能夠恍然大悟?我閱讀了你的青春,並且,也一併附上自己的。似乎對於感情,是我自己找不到一句適合的結語,「最遙遠的距離」,能否代表?


圖片來自最遙遠的距離官方網站http://www.wretch.cc/album/distant2007

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Beyond 緩慢


作詞:李焯/周耀輝 作曲:黃家駒

一雙鐵翅膀 送我到這地方


天快亮 捨不得這機場


緩慢的遊蕩 在擁擠的機場 風一樣

多少螢光屏 總是閃爍不定

天與地 在中間它來臨

緩慢的飛機 有否我期待的 一個你

忘記你說你會繼續 還是要結束 分開時只管哭

我是否太迷糊 你是否仍在乎

等的太久不想繼續 也不願結束 分開時我走出

最遙遠的旅途 最緩慢的腳步

一杯熱咖啡 抵不住我的淚

他是誰 在擁抱的是誰

緩慢的流淚 我沒有太傷悲 我以為
-----------------------------------------------------------------------------------------------

反覆這一首歌。我開始回想在愛情的斷層,是否有斬釘截鐵的那一刻?

不想繼續過去的慢性疼痛,卻又不敢聽見確切的再見。因此,總是遺忘最後一次究竟是誰說繼續?誰又決定結束?

反覆著,一首歌,一段感情。並且,偶而,也反覆著淚水。

◎圖片源自:http://hk.geocities.com/all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