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閱讀柯慈的筆記

 


柯慈(J. M. Coetzee)1940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他在2003年以《屈辱》一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很喜歡柯慈的敘事方式,不知道跟他語言學的背景是否有關?(他取得語言學博士,於1972年擔任南非開普敦大學文學及語言學教授)他的語言淺白,邏輯清晰,對於人物的刻畫深入,讓我很容易進入他的世界。

事實上,我不過是這一兩個月開始接觸柯慈。讀了《聖彼得堡的文豪》,烏俄戰爭之際,這本書提供我有別於新聞媒體觀看俄國的視野。另一本我很喜歡,是《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以小人物的流離顛沛,寫戰爭的殘酷。但柯慈寫的不僅是戰爭,還有一個孤絕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慢慢摘錄自己喜歡的段落放在這裡。

育兒之中,時間短而倉促,這些字句也是用手機打的。慢慢來比較快。這是我最近學會的句子。

目前手邊在讀的是《伊莉莎白·卡斯特洛》,柯慈似乎很喜歡也擅長藉由另一個真實人物或似真人物說話。這本即是透過一位澳洲女作家之口,描述她的生活、理念,以及她如何與這個世界對抗或妥協。

「大眾受到作家的啟發,遠比作家自己察覺的還多。」

在紙本書日漸衰頹的時刻,我仍然走在這條古老的路上。

讀完《仇敵》,發現柯慈利用不同的文本卻一再探究「寫作」、「語言」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前述的幾本書也有這樣的特色。《仇敵》描述蘇珊.巴頓這名女子,漂流至荒島,遇見克魯索以及啞巴僕人「星期五」。柯慈的故事重點不在於情節,而是利用小說的結構,以及對話的語言去開創出一個探究的空間。在這本書裡,柯慈一如既往的探索文字與語言的關係,這會不會是他身為非洲作家的一個根本疑問?在非洲的口傳文學以及歐洲的文字文學之間的擺盪。在故事裡,還可以看見主人與奴隸、族群的議題。但更根本的,仍是在於書寫究竟能夠傳達什麼?可以理解什麼?真相與書寫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每個故事都有其不可言喻之處,我相信有些地方隱藏了起來,有些字眼沒有說出來,直到我們說出了不可言喻之處,我們才會觸及到故事的中心。」

「言語雖然是文字可以被說出來的方式之一,但是言語不能代表文字本身。」

這些關注於「語言」本身,可能也與柯慈作為語言學教授的身份背景有關。對於一個議題深入的探索,也是大江健三郎鼓勵從事寫作的人們努力的。

這也讓我一再反思自己的創作,究竟想要呈現什麼?

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文學研究或者是閱讀,反而將作品窄化了。需要透過深入的、廣泛地閱讀,提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被既有的意識形態所綁架。說不定,我該去旁聽哲學課程。讓自己的思考與創作都有更深入的可能。(2022.12.9.)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台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入圍名單(《織》)


 【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

──推薦獎入圍名單🎊🎊

「台灣歷史小說─推薦獎」,經過評審團2次會議討論後,選出6本入圍決選作品,分別為:

🔖《月津》   |巴 代|印刻出版社

🔖《風暴之子》 |葛 葉|蓋 亞文化

🔖《暗礁》   |巴 代|印刻出版社

🔖《臺灣漫遊錄》|楊双子|春山出版社

🔖《織》    |張郅忻|九歌出版社

🔖《鐵百合》  |陳瑤華|鏡 文 學


(#依書名筆畫排序)

推薦獎為本屆新增獎項,徵件範圍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底為止,已經出版的長篇台灣歷史小說,總計收到37本作品報名參加。

近年來,具有台灣歷史元素的小說出版數量,明顯較往年增加不少,越來越多創作者投入歷史小說寫作,帶給我們更加豐富、多元的故事題材,各具特色的書寫風格,開拓了歷史小說的可能性,也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

本屆報名參加作品中,有多本優秀作品因屬性較偏重於推理或報導文學,因而成為決選入圍名單遺珠之憾,實在非常可惜!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感謝所有報名推薦獎的作者及出版社,在提振台灣文史創作及閱讀風氣之路上,感謝有您攜手同行。

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得主,將於明(2023)年4月與創作獎一同公布。

​*轉引自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文學需要時間,寫作或傳播都是。作為《織》的作者,很開心這本書被慢慢看見。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鼠輩也會想寫書——論《館中鼠》的設意與突破(許建崑)

  


  用「鼠輩」稱十六的家人,沒有一點不敬的意思;就好像用「我輩」來讚許同道合的朋友,順理成章

   十六生來就只有單隻眼睛瘦弱,與家人住在人類新建的圖書館裡看似平凡無奇的老鼠,卻有一段驚人遭遇。為什麼名叫十六呢?因為媽媽生第十六孩子正如稱唐代詩人李白為李十二、杜甫為杜二,都是以排行來相稱


   如果沒有遇吉姆叔叔,十六不會認識「人類的文字聽不懂故事,更不會「讀書、「寫書」而吉姆叔叔白老鼠,綽號白毛,被一位患有白化症的女孩佩琪從實驗室帶出,植入晶片,住進圖書館佩琪完《哈克歷險記》之後吉姆懂得人類的文字和語言;他教導十六認識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法」,十六有自己找書看的本領。


   然而佩琪吉姆叔叔不見了,連七寶哥也不見了。貓咪是手嗎?還是圖書館中三大族群便當鼠、閃電鼠、地下鼠為了搶奪地盤,霸佔食物,互相傷害嗎?好奇的十六跟著四寶哥學武藝,闖蕩圖書館的裡裡外外,交了新朋友,有小男孩小傑,還有頂樓的雀。同時也觀察圖書館裡的人員,知道他們的身分、職責、情緒人際關係


  雨過天青十六打敗七寶哥,吉姆叔叔爭取一個「法定」的身分。同時見證三大鼠群的婚姻融合。也間接知道館長重新接納了佩琪。後來,十六決定寫本書,在圖書館頂樓舉行新書發表會。多溫馨的結局!


   我很喜歡作者郅忻奇思怪想,有義務幫他「擋子彈」首先,這是一篇看起來像「童話」的作品,故事頭有「鼠輩」擬人化的角色,與現實人物又混合一起溝通對話;但我可以保證故事中沒有「魔法」,事件的發展都有「邏輯」可循,所以應該定位為「奇幻文學」或「兒少小說」。


   其次,作者不斷地引述文學名著,造成「互文」的效果,那他的創意在哪裡呢?故事一始,引述馬修爾《圖書館的故事》,也「創造」台灣南部某新建美圖書館,提供一個「在地性」的事背景首章抄錄李歐李奧尼《田鼠阿佛》的詩句,使十六所處的老鼠世界情有韻;接著,引述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說出這個世界充斥著「權力分配不均」的「假平等」狀態,十六的世界如此,而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亦復如此。佩琪和吉姆一再閱讀馬克吐溫《哈克歷險記》,更是集冒險、逃跑、機智、取勝等元素,書中人物佩琪吉姆十六,連四寶哥、七寶哥都是響叮噹的冒險角色至於故事還有許多「彩蛋」,限於我個人的腦容量,只翻查到此,請各位自尋找。


   第三,從國際舞台跨向本土在地的努力。有關老鼠的故事,不勝枚舉。除了《田鼠阿佛》以外,《十四隻老鼠大搬家》、《實驗鼠的秘密基地》、《湯姆與傑利》、《遇見詩人艾蜜莉》、《小老鼠漂流記》、《小老鼠司圖雅特》、《料理鼠王》等等,每一本小老鼠的故事都讓人動容。是不是還缺一本有本土滋味的在地創作呢?


   本書讀的不是「序言」,而是「鬚言」,很有「鼠感」;在新冠疫情下出現了外籍員工口罩人,是台灣社會人力缺乏借助外勞的普遍現象小傑爸爸開的黃色計程車是「頭油塔」堪稱本地「國民車」;十六與七寶哥對打,出現「無線滑鼠」、「倒數計食」、「醉鼠鑽牆」等招式,最後花了「九鼠二貓」之力,化解危機。每段文字,每橋段,都有台灣本土語言的氣息,同時也表現作者的情懷與幽默俏皮的個性東晉時期的王戎說過:「情之所,但在我輩。」「有情有義」,可以讓讀者琢磨再三,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


整體來說,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遊戲性,卻不是「童的胡鬧,反而深藏著悲天憫人、洞燭機的警世意味。

 

*本文作者許建崑老師為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徵得許老師同意放置全文。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自由副刊「愛讀書」《憶曲心聲》


 【愛讀書】 《憶曲心聲》

張郅忻著,九歌出版

《憶曲心聲》是一份歌單。始於確診人數攀升,陪小孩安古上視訊課,安撫自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遊客銳減,在西門撐持錶店的母親是〈鏗鏘玫瑰〉;安古學琴的練習曲與他迷上的流行歌;不能出國的日子由〈旅行的意義〉回到鄉間小路。隨著曲目,張郅忻(1982-)重返流離童年,聽彼得潘父親的吉他與〈橄欖樹〉、和幾任妻子的定情曲,難見一面的母親帶來〈外面的世界〉,姊婆阿婆阿公照看中哼唱的〈打粄歌〉、〈桃太郎さんの歌〉。華閩客英日,獨立樂團卡通民歌,歌曲跨度一如她的家族組成多元,對家人的複雜情感與牽絆,都在這裡了,這是聽歌的人存取記憶的方式。張郅忻娓娓敘述織進歌裡的人生片段,彷彿珍惜地調整磁帶,一曲一曲重複播放,在帶子磨損前,還要再聽一遍。


*刊登於自由副刊「愛讀書」專欄2022.9.17。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謝凱特,晚安曲




《憶曲心聲》張郅忻,九歌,2022
到時,當我再次唱起這首歌,又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讀張郅忻好些年,嗜吃散文者應該很難錯過《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這本女性生命史群像的動人書寫。主觀口味偏好,我總認為,假使自己要成為一位散文作家,那麼情感跟話語都不隨意動用,一旦要寫、要說,就要說得淡而深。敻虹詩寫「一句一句/深深淺淺/雲飛雪落的話」,讀《憶曲心聲》亦然有這般感受。
總是說研究發現人類聽歌的記憶大半停留在三十歲之前,我相信這種說法是來自於生命裡大半的印象深刻都來自年輕時,遇見什麼人,發生什麼事,每一次微小又巨大的感受連結歌曲銘刻在記憶裡。腦袋像一塊唱盤,刻滿了昨日,以致年歲漸長的生活總是會自動哼出昨日之歌。《憶曲心聲》寫的也是昨日們,當然青春歲月,當然成長記憶,但作品裡不僅輕哼那些舊時歌曲,自己的小孩亦然成為昨日的傳唱者,歌單不僅僅是作者一人獨有,還是自己的小孩會點播的,〈吹動少年的心〉是〈明天會更好〉的其中一句卻被孩子像宋詞題目般記成了歌名,〈幾次〉指的是林憶蓮〈不必在乎我是誰〉副歌第一句最婉轉拖沓處,說小孩子懂不懂歌詞裡的寂寞也未必,文中敘述他「要求聽方炯鑌的版本跟著唱『男倫若沒人愛多可悲……』」,想來有些感觸即便年紀未到,卻能藉著音樂作品就提早抵達,這不就是多少人第一次聽情歌的動機和體驗——那時的我們,也未必真的談過戀愛吧。
有時我在猜想,大半散文作家的小孩將來若有一天看見自己父母曾寫下的作品,從文字驚見自己不認識的父母那極為私密的另一面,屆時該是什麼感受?畢竟在寫下這些字的當下,寫作者都是剝除了自己的身分、職務、關係而完成的,因此親者狎者見字,多半有一種窺秘感,但那其實也不是什麼秘密,一個人擁有的,多的是另一個人「你不知道的事」。《憶》書亦然,書中最動人處莫過寫離異的父母與之互動,寫得淡,寫得深。如怕對父親這位浪子回頭的期待落空,擱置心中,聽到〈浪子回頭〉又勾起心緒。歌詞寫道「佇坎坷的路騎我兩光摩托車/橫豎我的人生甘哪狗屎」自貶到土裡又有那麼點期待的一條命,只能奮力一搏。置身事外來看這位浪漫的父親,也許父親剝除此一身分,他畢生也有自己的追求。而〈飄洋過海來看你〉成了去台北見母親的記憶之歌:
每當和媽媽冷戰或感到受傷時,我都會想起小時候,想盡辦法和阿婆串通、瞞過爸爸,搭長途火車,越過遙遠的距離,只為一次短暫的相聚。那時我的心如此堅定、明確,毫不猶疑。
歌曲到了每個聽者的耳裡,都會長出自己的畫面,變成一支個人的MV,如是也不算曲解歌的本意。每翻開《憶曲心聲》其中一篇也讓我想起同一首歌的自己的記憶,當作睡前閱讀,一首晚安曲,再合適不過。〈夢一場〉寫這首歌成了哄孩子睡的輕歌:聽歌的小孩,哼歌的母親,兩人有不一樣的夢。孩子將來也會「在沒有我的地方堅強」,那麼這番小小的失落,就換做是孩子未來的,那不為母親所知的一首流行歌吧。

*謝謝凱特的閱讀,很感動。謝謝大河壩小書店店長正穎把書放在那麼明顯的位置。

https://vocus.cc/article/631ab49cfd89780001385e21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馬纓丹

 




圖◎達姆

新家在重劃區內,除了房子、新建的工地,還留著許多尚未開發的空地。後面有條小路,人車不多,兩側種滿樹。我喜歡順著小路走,先遇見整片山櫻花,再來是並排的無患子樹,然後可以看見一棵正在盛放的苦楝。搬來這裡時還是冬天,樹木光禿禿一片,春雨來後,大樹紛紛伸開四肢,幾夜之間,生了綠髮。

為了熟悉新居所,我經常在附近散步。除了樹,路邊叢生的野草野花也令我著迷。尤其路口有一戶獨門獨院透天厝,屋外鄰圳溝,溝邊栽植各種花草,恰好遮蔽院落的窗,形成天然的障蔽,讓人無法窺探。小鳥、蝴蝶經常在此飛舞,為了多看幾眼人工與自然交會的風光,我也忍不住駐足流連。花牆外側有幾朵紫色小花,如星點聚集。儘管顏色不同,但我很快認出她來。馬纓丹。我第一次認識她,是自表妹的手中。

表妹當時剛搬家,從靠近小鎮的住宅巷弄,搬去更遠一些的郊區。那是租來的透天房子。必須從鎮中心依循大路往北走一段,再穿過產業道路往田多的地方去。

郊區房子不像小鎮集中,戶戶間隔著菜圃或空地。表妹的新家就在路的轉角處。說是新家,其實牆面斑駁,窗框老舊,還不如前一個租屋來得新。但表妹似乎很喜歡這個新居所。從窗戶望去,盡是稻田、灌木叢與雜草堆,白天聞鳥鳴,夜晚聽蟲聲。我怕蟲、怕蚊子,太習慣與麵包店、早餐店和便利商店為鄰的生活。

那天,學校辦親子活動,爸爸參加完活動後,騎摩托車載著我,造訪小姑姑的新家。大人們忙著聊天,表妹說要帶我去附近走一走。我跟著她循田間小徑愈走愈遠。表妹一邊走一邊唱歌,我們穿過伯公廟、圳溝,來到一處荒草叢生的原始野林,上面有幾隻粉蝶翩翩飛舞。表妹伸手往灌叢中最鮮豔處採去,手裡盈滿七彩的細小花蕊。

「妳看,很美吧!」表妹一邊說一邊將花蕊往天上散去。紅的、粉紅的、橘的、黃的,各種顏色的馬纓丹在夕陽下,像煙火盛開、落下。馬纓丹雖然美,卻有一股特殊的異味。當花蕊四散時,奇異氣味也在風中飄蕩。

原產於西印度群島的馬纓丹,據說是在荷領時期,由荷蘭人引進台灣的。我猜想,荷蘭人必也是被馬纓丹多彩的花蕊所吸引,才會引進這個物種。不喜歡的人,討厭她的氣味,更畏懼她身上的倒鉤刺。也有的人會刻意種植馬纓丹,當她聚集叢生,倒鉤刺連成天然圍牆,可以避免流浪狗窩藏其中。

表妹此番搬家,跟小姑丈離開軍營穩定生活,決定創業有關。遠離小鎮,才能用便宜租金租到更大的房子。住家一樓一半做為家庭工廠,另一半是廚房、飯廳兼客廳。從窗戶望去,田園花草如畫懸掛牆面,讓人忘卻窗框的老舊,也讓運轉中的機具宛如蟲獸,擁有自己的生命。

幾年後,小姑姑再次搬家。這次終於不是租屋,而是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我見過那房子尚在裝修的模樣,表妹表弟的房間鋪了木地板,捨棄廚房牆面預備改成吧台。雖然不像過去租來的透天房子寬敞,但三房兩廳的電梯大樓也別具溫馨。小姑丈蹲在敲掉的廚房牆面旁,對我說:「決定買這裡,就是不會再搬了。」新家落成未久,為了支應開銷,小姑丈跟隨投資潮流,到廣東工作。夫妻聚少離多,終歸分離。父女之間也被長長距離阻隔,不復從前。

多年以後,我在臉書上收到交友邀請,竟是當年的「小姑丈」。儘管有些發胖,但模樣沒有改變太多。在臉書發文中,我得知他在遠方已有了另一個家庭,年輕的妻和尚讀中學的小女兒。望著那與表妹有幾分相似的女孩,我不禁想起那個黃昏,表妹帶我走一條好長好遠的路,在路邊找到叢生的馬纓丹,教我玩天女散花的遊戲。那時的她跟著父母來到新環境,正努力適應一個新地方。她手中如繁星聚散的花蕊,是孩子的遊戲,也是孩子的生存方式。美麗之中,藏著尖刺,為的只是不讓自己受傷。●

自由副刊2022.07.13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憶曲心聲》──交織生命記憶和時代印記



張郅忻從成長經驗中,尋找記憶裡最刻骨銘心的歌聲。譜出個人的音樂回憶,也透過客家山歌、民歌、流行音樂、古典樂等多重層面,重現一九八○年代迄今的時代氛圍與社會樣貌。

一首歌是一段回憶的引子:〈花戒指〉彈唱繁華與失落的民歌時代,並描繪女兒與父親愛怨交織的複雜情感;阿婆逗弄孩子時念唱的〈打粄歌〉召喚了兒時的農村記憶,民歌〈橄欖樹〉引領女兒憶起父親在世時一塊聽歌的畫面,如今已走向不同的旅程;〈女人與小孩〉書寫與母親共同經歷的失婚與育兒的經驗,而在陪孩子練習〈甜蜜的家庭〉的抗拒心情下,仍努力尋求與孩子建立甜蜜家庭的可能。

  ⠀

⋄⋄⋄ ⋄⋄⋄ ⋄⋄⋄ ⋄⋄⋄ ⋄⋄⋄ ⋄⋄⋄ ⋄⋄⋄ ⋄⋄⋄

  ⠀

📍 宇文正、吳武璋、吳億偉、李時雍、唐捐、馬世芳、張亦絢、張馨潔、黃瑋傑、榮忠豪、熊一蘋、賴鈺婷、謝子凡、鍾永豐、羅思容 齊聲推薦

  ⠀  ⠀

像一份抄錄給摯愛之人的歌單,一卷給你我的愛的精選輯。──#李時雍/作家

  ⠀

既有可親可愛的個人瑣記,也有足以同情共感的時代注腳。人情滋味,小品情韻,詞曲之美,都在這裡了。──#唐捐/作家

  ⠀

它讓我深受感動也呼喚出眾多思路:本書已是我的愛歌了。——#張亦絢/小說家

  ⠀

張郅忻用她的絕對音準與成住壞空共振,從純粹的寫作初心裡,湧升最晶瑩悠然的音符,光是清唱就足以洗滌人心。——#張馨潔/作家

  ⠀

這本書又像另一個星球,與每個相似心境的靈魂遙遠相連,在淡薄憂傷中仍輻射些許溫暖,提供幾絲微光與慰藉,於此短暫交會後,各自繼續航行。——#黃瑋傑/音樂創作人

  ⠀

張郅忻非常大方地邀請我們進入她回憶裡的家庭生活。再普通不過的日常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也因為普遍的日常,特別地引起共鳴,邊讀著便默默地被引入濃厚的情緒裡。──#榮忠豪 /「暗黑森林」Podcast主持人

  ⠀

從我熟悉的獨立音樂到陌生的客家兒歌,郅忻以充滿空氣感的低傳真版本重新詮釋,一段段淡然的回憶背後,是流離、充滿不安的成長故事。──#熊一蘋/作家

  ⠀

以歌為聲,她將生命長河的血脈相遇,寄託比附,歌詞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歌曲中有幽婉、有傷逝,更多的是傳遞不息的愛。──#賴鈺婷/作家

  ⠀

讓一首一首交織著親情、生命記憶和時代印記的歌,密密地織合人生的孤獨寂寞、歡愛情緣,邊織邊唱,歌聲陪伴人們穿越過去,歌聲也讓我們更無懼地走向未來。──#羅思容/歌詩唱作人

2022年3月24日 星期四

風鈴碎

 在我成長的小鎮裡,很少出現「書店」,大多是以販賣文具為主的「書局」,就算有書,也是跟學校相關的參考書。

第一次在書店買書,是一間在大水溝對岸新開的小書店。我已經不記得書店的名字了,只記得那間書店是我低年級的導師陳老師開的。那次月考考得不錯,我拿獎狀回家向阿公討賞。

「妳要什麼?阿公買給妳。」阿公看著獎狀喜孜孜地問。

「我想要吃豆花、香蕉和買書。」阿公立刻發動摩托車,帶我去大水溝上的豆花攤吃豆花,再去一旁的水果攤買了一串香蕉,接著過了馬路到對岸的書店,讓我挑選一本喜歡的書。

書店大約只有4、5坪的大小,入門左側有一個小小的收銀台,四周全是米白色訂製書架。雖然樸素,卻是小鎮中書籍最多的書店。陳老師見我來,很開心的招呼我們。她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間書店是為了他開的。陳老師當時已近退休的年紀,她曾教過我的大叔叔,算是教了兩代孩子。她的兒子差不多三十來歲,人長得十分高大,坐在小小收銀台裡,有點怯生生看著我們。我後來才知道,老師的兒子有智力發展的問題,雖然外表像一個成人,但眼神動作都如孩子。

書架上有兒童版的世界名著,我一本一本拿下來翻看,終於挑了一本名叫《簡愛》的書。也許是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離異的關係,我一直對於孤女的故事情有獨鍾。我把書拿到櫃台交給老闆,阿公掏錢,只見老闆慢慢按著計算機、找零。陳老師一臉笑意看著她的孩子,送我們到店門口才轉身進去。

可能是小鎮裡買書的人太少,小書店經營沒多久就關門了。沒過多久,柏油馬路取代大水溝,大水溝邊的小攤販一一遷離。每次回家路過偌大的十字路口,我想起的是豆花攤、水果攤和對岸的小書店。

兒時見過最富麗堂皇的書店,莫過於位於新竹市區金石堂。金石堂所在的位置就在新竹火車站斜對面,當時最熱鬧繁華的三角地段,一共有四層樓高。一間金石堂比小鎮所有書局加起來都還要大。第一次看見金石堂時,確實感受到「黃金屋」的態勢,一進門就可以看見暢銷排行榜上的書陳列在門口,侯文詠、吳淡如、張曼娟⋯⋯,他們的照片伴隨書籍一起迎接我們。

對孩子來說,最吸引人的不是一、二樓堆疊的書籍,而是三、四樓的文具層。玻璃圍牆邊的櫃子上,擺著各種動物裝飾的陶瓷杯盤。架子上有各種功能、顏色的筆,還有卡片、書籤和漂亮的筆記本。我們總是在文具架間流連忘返,總覺得這裡的文具比起小鎮更新更好。

雖然我很喜歡逛金石堂,但當時年紀還小,沒辦法獨自搭火車過去。還好,阿婆也愛到處走逛。如果家裡的煎餃攤提早賣完,下午有空,口袋又有錢,她會帶我們姊妹搭半小時火車到新竹。第一站通常就是距離最近的金石堂。阿婆不進書店,讓我們自己進去玩耍,並交代半小時後到金石堂旁的玻璃攤找她。

金石堂和隔壁店鋪的中間有一條狹窄的防火通道,玻璃攤就在通道入口處。原來陰暗狹小的甬道,因為玻璃攤而顯得奇異,就像進入《哈利波特》的斜角巷,令人忍不住駐足觀看。賣玻璃的阿姨有小兒麻痺,她坐在輪椅上,各式可愛精緻的玻璃就擺放在她腿上的木箱裡。阿婆會跑去坐在金石堂的階梯上,和賣玻璃的阿姨閒聊,有時還幫忙推銷玻璃。阿姨的臉圓圓的,一頭梳理得熨貼的短髮,厚厚嘴唇抹上鮮紅唇彩。每次逛完金石堂,阿婆就會讓我們在阿姨的攤子上挑選一個喜歡的玻璃。有小雞、小熊這類小動物,也有杯盤等迷你餐具,我把這些可愛的玻璃放在書櫃上,紀念每一趟新竹行。

唯獨一次什麼也沒帶回。那時,我約莫三、四年級,爸爸沒有工作,長時間待在家。我拜託爸爸帶我們姊妹去新竹玩,爸爸苦笑回答我,他沒錢,連坐火車的錢都沒有。爸爸的理由不足以打發我,我拿出自己存的零用錢,告訴爸爸,我有錢。雖說有錢,但也不過是一百多塊,只夠我們往返新竹的車錢,沒有辦法買別的東西,也不能吃吃點心。

「我只是想逛一下書店,不會亂買東西的。」我信誓旦旦向爸爸保證。爸爸有點無奈苦笑。他比誰都知道女兒的個性。我是想要做什麼就會想方設法達成的人,大叔叔曾這樣說我:「做毋得的硬硬要。」雖然我不喜歡這個評價,但也不能否認他的說法。爸爸即使不想出門,仍是穿上外套,帶我們去搭火車。

他帶著我們走進金石堂,到達三樓,琳琅滿目的文具叫人迷眩。妹妹拉著我走到文具櫃側邊,只見一排以延伸掛鉤吊掛的各種各樣玻璃風鈴,有鈴蘭花造型,也有長得像水母般的。冷氣房裡沒有風,想聽一聽風鈴聲的我們,動手輕輕搖晃風鈴。正當我們比較哪個風鈴最好聽時,匡啷!大妹竟一不小心摔碎其中一個風鈴。爸爸和我面面相覷,想著同一件事,我們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買下那破碎的風鈴。

更戲劇的事發生了,就在風鈴掉落後的幾秒鐘,忽然間,整棟大樓暗了下來。「停電了!」在伸手不見五指又堆滿文具書局的大樓裡,大家慌張叫喊。還好,備用照明燈很快亮起,我們跟著人群慢慢往樓梯的方向移動。正當要下樓時,電力恢復,大廳再次燈火通明。這時,爸爸看了我一眼,我馬上明白他的意思。快走!我們像逃犯般匆匆離開金石堂,搭上回家的火車。

過了些年,我考上新竹女中,日日在新竹城中晃蕩。阿姨的玻璃攤已不在。同學之間常相約金石堂,一來地點明顯,二來等人時可以隨手在暢銷書區翻看新書。很長一段時間,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占據大半個櫃子。我翻看並買下,後來還跟好友造訪陸弈靜開的咖啡館。走進風格沉鬱的咖啡館,沒有喝咖啡習慣的我們就像毛頭小子闖入大人世界般,點了一杯加糖加奶的甜膩冰咖啡,坐在小桌椅上想像朱少麟倚頭寫稿的模樣。

高二時,距金石堂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又開了一間誠品書店。和金石堂明亮富麗的情景不同,誠品的墨綠色予人一種寧靜的感覺。誠品的書主要在地下一樓,需要走下旋轉梯才能到達。旋轉梯旁有個圓形咖啡座,用來辦講座、音樂演出,平日則可以點杯咖啡坐在那裡看書。咖啡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來說價格太過昂貴,所以一次也沒買過。倒是因為國文老師的推薦,我們曾在那裡聽過幾場方瑜老師談宋詞的講座,三、四十張椅子一下就滿了,我和同學便坐在旋轉梯上聽講。

誠品的書架擺放較為開闊,多了許多看書的空間,除了圍著咖啡廣場擺放的長凳外,地板上、旋轉梯上,四處可見有人坐在那手捧一本書專心讀著。我也是其中一員,國文課本以外的文學書籍,很多都是在這裡看完的。文學類的書架依出版社分類,幾乎每個出版社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橘色的是聯合文學,綠色的是九歌⋯⋯。

升上高三,我和好友被選上籌辦畢業旅行的任務,連續無數個放學後的晚上,我們窩在旅遊類的書牆下,翻閱一本又一本的旅遊書籍,拿著筆記本抄寫圖片上看起來不錯的景點和旅館。在網路尚未如現在普及的年代,好不容易憑藉抄下的筆記,訂下三天兩夜的住宿,其中一晚住在淡水,書中看來是間簡單樸實,價格還算合理的旅館。

到了實地才發現,這間旅店比想像中小且舊,房間更是奇怪,牆面四周和天花板全是鏡子。我們幾個女生,一見旅館的裝潢就嚇了一跳,一度考慮要換一間住。然時間已晚,我們只好用報紙把牆面鏡子遮住,才勉強入睡。我心裡頗自責,好好一趟畢業旅行,真不該讓我這粗心人負責。我不由得責怪起放在書店裡的旅遊書,怎麼會放上這樣的資訊?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倒是得到最好的教訓了。好在同學們沒有因此而掃興,依舊開開心心走完這趟旅行。

儘管發生這件事,我還是很喜歡新竹誠品。後來在外縣市讀大學,只要回新竹,一定會去誠品走走。研究所考上清大,發現新竹誠品徵人,興高采烈寫了自傳投遞過去,沒想到真收到第二階段面試的電話。面試主管一見我,就先自我介紹說她是我竹女的學姊,並坦白說因為我還在讀書,並不打算錄用我。

「那為什麼還要叫我來?」我難掩失望的問。

「我想看看寫這自傳的人。」學姊一臉笑意,理所當然的回答。一場面試變成學姊妹的見面會。

雖然沒有應徵上誠品,但偶而我還是會來這裡走逛,直到畢業後到高雄工作為止。許多年後,等到自己有機會在九歌出書時,不禁想起曾坐在九歌書牆下,那一片綠油油的光景。

曾經最熱鬧的火車站前,隨著金石堂、誠品和SOGO百貨搬遷,顯得蕭條許多。某次偶然途經金石堂舊址,在金石堂搬遷後成為商場,商場正歇業待租。景物不依舊,人事也全非。這些年來,阿公、爸爸因病辭世,高中好友之一則因意外在年華正茂時驟然離世,看著拉下的鐵門與空蕩的走廊,腦海中忽然浮現那一地碎風鈴,以及曾經美妙動聽的風鈴聲。

*刊於2022年3月24日openbook書人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