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讀班雅明(未完)

    許久以來,部落格已經成為我放置已刊文章的處所,平時的閱讀筆記並不太特意放在這裡。然而,今天讀班雅明時,卻希望能做一種筆記,期待永遠是一個未完的筆記,臉書的即時迅速並不適合這樣的筆記,於是我又「回歸」部落格,透過現代書寫——打字的方式,記錄內心偶得與疑問。

    如果依班雅明所認為,抄寫比閱讀更能保留文學本身,或更能體認文字本身,那麼我想要以打字的方式抄寫《單向街》的首篇〈加油站〉:

「真正的文學活動便不可能指望在文學框架之內發生⋯⋯。具有意義的文學效應只會在行動與寫作嚴格交替中產生,它必須培育不顯眼的形式,這些形式比起書籍在傳單、宣傳小冊子、雜誌書評和廣告牌中呈現出的精緻而千篇一律的姿態來,與其在活生生的社群裡發生的影響更相一致。」

打字的感受與以筆抄寫於紙上確實不太相同,我昨日在早餐店裡寫下的新文章,今天打入電腦裡,敘述的方式便自然地改換。文學不在既有的文學框架內發生,那麼它發生於何處呢?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既有的「文學框架」?那些宣傳品、文學獎及評論形式與文學本身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不久前,一篇以台灣新移民女性小說為主題的論文投稿至《文史台灣學報》獲刊,但我並不認為這篇論文已經結束,而是我目前能處理的程度似乎就到這裡了,我不得不暫停,以致於評審老師的意見我無法完全回應。透過這篇論文,我仍在學習,仍在觀看。於是班雅明在〈禁止張貼!〉所提醒的令人心驚:

「論戰就是用書中的幾句話去毀掉這本書,對這本書研讀得越少越好,只有會破壞的人才會批評。」

「公眾必須不斷被證明是錯誤的,而且要讓他們永遠趕到批評家是他們的代言人。」

今日恰好去美術館看展,作品本身似乎都容易找到相對應的理論,然而「內容與形式融為一體」的作品反而難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