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聽到吳明益這個名字,是在趕往機場的車上,怡秀熱切的介紹著這一位作者。只是,我心裡全是異國的湖水,哪裡有位置放置家鄉?
當飛機進入德國的陸地,海卻遠得令人珍惜。因此,德國人很珍惜水,譬如:國王湖裡的船是電池發動的,避免油污影響了翠綠的湖水及生態;看見德國年輕媽媽二話不說脫掉上衣,直直往湖心游去,便忍不住脫下鞋子,踩在滿是青苔的水邊。湖水一點一點浸潤腳踝、小腿,總忍不住濺起水花,像孩子般在湖中嬉耍。
在德國大陸上,只要是水邊,就是度假勝地。小小的河也可以靠風衝浪,那淺淺深深的夕陽,潑灑在湖面上,總覺得沒什麼要比這更美好。
或許,台灣過於得天獨厚,任意驅車,都可見海,或有湖,或是溪。或許,擁有得太多,才是我遺忘的原因。而我一直記得幼時的照片,在深灰色的沙灘上,約三四歲的我站在海邊,對著鏡頭笑著的剎那。已經很久沒去看看了,鏡頭遠方那片深藍色的海洋。
以是,當我近距離回望書裡頭深深淺淺的水邊,那被遺失的片段也逐漸拼湊成我的私有水域。偶而,在闔起書的剎時,恍惚中記起自己似乎也曾有許多機會返回與親近。我卻錯過。
其實挺佩服作者對於自然書寫的堅持,我想,他是一個用功的讀者,將大自然的網絡寫入筆下。
家裡旁邊的臭水溝,因惡臭而以木板、水泥掩飾、遮蔽;它不堪的身軀裡,叔叔說,曾經住著七彩的魚。
◎圖片來自於誠品網路書店,本想用國王湖的照片,才發現之前的文章已經用過了。或許,應該要再往溪水邊走走,拍下台灣豐富多采的水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