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對談》於是轉身向山裡走去:張郅忻X張亦絢談《山鏡》以及「客途三部曲」

李鴻駿/文字工作者
陳怡文/攝影
完整記錄參見: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8032

張郅忻(左)與張亦絢(攝影:陳怡文)
出身新竹客庄的張郅忻,首本散文《我家是聯合國》即已展現出對家族、族群與性別的文學關懷。這份深刻觀察,更銘刻於「客途三部曲」的故事肌理。她以家族人物為原型,進一步轉化成小說角色的一道道旅程:始自阿公跨國異旅的《織》,後有母親離庄進城的《海市》,及至新近出版,父親往山裡走去的《山鏡》。



➤《山鏡》牽引出社會發展的縮影

張郅忻表示,書名「山鏡」,想傳達「山是一面鏡子」,折射不同人的利益與慾望。台灣早期山區盛行會員制的度假村,童年的張郅忻常與父親上山,和部落的朋友一同遊歷山林。據她的觀察,從度假村的興趣與沒落、民宿盛行,再到露營區的風行,一切一切構成「山的娛樂史」,都是關於山林與山上諸人的行跡。書寫《山鏡》過程中,她將記憶放入小說,也是對於父輩的一場追憶之旅。



為《山鏡》作序的作家張亦絢表示,原本打算以「如此小的大世界」作為題目,涵蓋她對「客途三部曲」的印象與理解。她說:「張郅忻小說的獨到之處,在於能擘劃一區狹窄的地理或人際關係範圍,在這之內牽引出幾乎是一種社會現象或是發展的縮影。」

以小見大是一種寫作方法,然而當論者要析論小說時,不免顯得困難重重。張亦絢笑稱,《山鏡》細膩、豐富的人物關係,令她在作序時難以輕易說清眉目。她找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故事的人》重新閱讀:「班雅明認為,故事跟小說其實是有衝突、不一樣的東西。而我認為,作為一個寫作者,小說其實就是故事的破壞。從班雅明的概念延伸出來分別,就是故事讓人有家的、溫暖的歸屬感,小說則相反。」



張亦絢說:「然而,我在郅忻的小說裡,始終能看到故事與小說的兩面性。作家懂得調配,並未止步於『只想讓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的層面。她以處理小說的方式處理各種素材,卻保留那種故事的『陪伴』感。」




➤家族書寫裡的性、成家與敗家

除了故事與小說的濃淡調配,張亦絢也指出,《山鏡》映射出家族書寫的「成家」與「敗家」——當二次婚、三次婚的情況已屢見不鮮,人際與親屬關係更添複雜,小說呈現出非古典忠誠的關係時,青春期的主角又該如何在新增的親屬、多重的人際關係中,認識自己、找出自己?這是社會的一個新課題,而小說則細緻照顧了這些可能性。



「我們該不該思考父母的性?又或者,該思考到什麼程度呢?」這是張亦絢對《山鏡》提出的第三個觀察。她進一步解釋:「在『故事』的處理層次,又或者在人生當中,基本上要有界限分隔。如果太在上一輩的性關係裡思考打轉,自己會變得混亂。」

張亦絢接著笑稱,在張郅忻的小說裡讀到許多這種「錯誤示範」。比如《海市》裡被賦予抓姦任務的孩子,「她一定要能讀出肢體動作裡的性訊息,才能夠判斷!」而到了《山鏡》,敘事者化為國中少女,張亦絢認為如此設定,柔化了原應劍拔弩張的敘事,「畢竟在一個少女的觀點裡,的確容納不進這樣激烈的關係處理。」




張郅忻回應,創作「客途三部曲」的時候儘管是以親屬作為角色原型,但她仍有意識地保持距離:「某種程度上,我本身對他們是陌生的,也正因如此,我才想要寫——其實這三部曲裡,一定不可避免地遇到跟性有關的事情。」



她舉《織》的故事起點為例,起先的原因僅是,對曾遠赴越南工作11年的阿公「有沒有交女朋友」一事感到好奇,進而展開一條追尋之路。沒想到繼之開展出《海市》裡母親為原型,與《山鏡》以父親為原型的兩部寫作計畫。

出於好奇,進而追尋,接近真相,方能書寫。張郅忻透過大量的田調資料,轉化構成《山鏡》裡對小張行跡的還原與追尋。族群混雜的境遇、身分矛盾的課題,同時開展出一座山、不同族群(原住民族、客家族群)間的矛盾與辯證。她說:「這是一個很曖昧、很複雜的認同問題,而我在最初的書寫,就覺得只有長篇小說的長度,才能夠把我想要說的東西講清楚。」



➤以長篇小說,完成一趟追尋之旅

在QA時段,自言死忠鐵粉的讀者問及小說裡一個重要的轉折,亦即阿美族的追思之旅:「人生很長,如何選擇拜訪的對象和地點?又,是否是透過小說,完成自己對小張的追思之旅?」



張郅忻分享,在父親過世前,《山鏡》小說大概只完成五分之一左右。父親走後,具有阿美族血統的阿姨展開了一場追思之旅,將親人生前的路走過一遍,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山鏡》的組成結構。

雖然《海市》早在2020年就曾付梓,但張郅忻透露,《海市》與《山鏡》兩部作品其實是同步書寫的:「記得寫《海市》進度最多的那一年,其實是因為我跟我媽吵架,大概有一年的時間沒有說話,反而那一年《海市》寫得特別多。《山鏡》也是到後期才找到這樣一條路。」



張郅忻坦言,小說與自己的關係相當複雜,尤其涉及追思之旅的篇幅,「某些時刻真的很想念父親!」然而,她也時刻提醒自己是在寫作的狀態,必須斟酌下筆,拉開距離。張亦絢也補充說道,在小說裡,她讀到了一種角色「健康的依附」的狀況,亦即「避免角色對歸屬感的完全否定」:「他們的依附有時候可以外於家庭,但從來不是與世隔絕的狀態。這很難得,而且具有說服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客途三部曲套書(織+海市+山鏡)
作者:張郅忻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10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郅忻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兒少小說《館中鼠》,長篇小說「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另著有研究專書《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

《孩子的我》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織》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長篇小說獎及臺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2022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馬偕傳教士紀念電影劇本首獎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