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文倩老師的細讀與走訪,一個寫作者很難得能夠被真正的閱讀。特此感謝。
【以下轉引自黃文倩老師臉書】
應台北市客委會邀稿,以空間及地景為方法,再讀張郅忻老師的傑作《海市》。摘錄部分片段如下,全文可見該刊線上電子版。
文/黃文倩
.台北新公園
……台北新公園也是如月跟第二任先生孫啟倫,曾帶著第一任先生的孩子可樂散步遊玩的地方。孫啟倫雖然不善營生,但偶爾扮演一位父親與朋友,仍有體貼且有趣的面向。同時儘管這些地景就在萬年大樓與獅子林附近,但如月工作繁忙很少能有餘裕出遊,就像她早年剛跟孫啟倫交往,孫啟倫帶她去陽明山溫泉旅館看夜景,其實就近在台北市區內,但如月卻從來沒有去過。她為了謀生完全放逐個人的樂趣,這點跟她兩任先生的自我「自由」大不相同,確實更多帶有第三世界弱勢女性的不得已與承擔習性。但微妙的是,如月偏偏就喜歡這種「不切實際」的男性,男人們只要有一些深層體貼的偶然心意,或在某些機緣下理解了她內在的需求──例如第一任先生懂她喜歡畫畫,送她畫具 ; 第二任先生帶她出遊,讓她感受不同的刺激與自由,如月就回到了少女心願意奉獻一切。至始至終,如月都是一個感性遠遠大過理性與知性的現代女性,小說家對她們的弱點,恆常抱持著看穿但不批判的尊重。
.龍山商場、龍山寺
從西門町延伸出去,同屬台北萬華區的龍山商場,是如月早年批發錶的所在。如月透過妹妹如玄的朋友美玲的幫助,到龍山商場批手錶來賣,此處的文學細節,一併帶出台灣早年收購舊錶、整理清洗後再賣的庶民日常,還有昔日單純無功利互助的友朋關係。首次批完錶,她還和友人到附近的龍山寺拜拜,但如月:「與其相信神或其他人,她寧可相信自己」、「與其說是來參拜,如月覺得自己更像遊客」。時代已進入除魅的現代,但第三世界跟第一世界仍有明顯的時差,民間傳統與信仰亦交雜在當中。如月對現代性的不自覺偏好,使得外在地方/空間,對她可以成為與己無涉的風景或景觀,像遊客亦能讓她的北漂之旅不那麼沉重。
.歸綏街
《海市》也寫到歸綏街。如月的36度C的錶店,有時會有一位紅蓮姊常帶不同的男人來買錶,紅蓮後來又介紹白雪姊給她認識,她們彼此均以客語交談互動,如月慢慢知道她們是公娼,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女性似乎彼此相濡以沫,小說甚至間接帶出上個世紀九○年代後期的廢公娼事件,白雪姊為爭取另類自由的性工作權而「落海身亡」,而在白雪姊死後,以前不戴錶的紅蓮姊,亦將白雪姊的錶轉戴在自己手腕上,彷彿作為一種信念與感情的聯繫。小說以如月的眼光,見證紅蓮精神上的挺立,以及對人人是否真的共有自由和平等價值的質疑:「戴上紅錶的紅蓮姊,眼神不像從前那樣嬌弱,一副被人吃夠夠的樣子,反而有幾分像白雪姊,多些霸氣。沒有固定居所,失去合法客源,紅蓮姊不再像從前,三不五時帶『人客』光顧她的店,如月不懂。她們不也是靠勞力生活的人嗎?為什麼政府不給就們活路?不給她們工作的自由?」
.台北火車站、萬華車站
火車站也是《海市》自覺寫到的現代性景點。包括台北火車站與萬華車站,同時一併紀錄到上個世紀八○年代中的台北鐵路地下化的工程,以及萬華車站曾經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木造建築的歷史因緣。工業革命後,火車是非常重要的現代性工具,它大幅度地擴充人們移動的速度與空間,對於出身鄉下的如月而言,火車更像是一種夢想的列車,一旦坐上就有機會跨越階級與迎來變化,而每個不同的站牌,似乎也隱喻著人們不同階段的生命旅程──儘管可以坐回昔日的家鄉,但《海市》更企圖暗示的是台灣早年的一些市民現代女性回不去的命運,她們不若陳映真筆下的〈夜行貨車〉和晚近的《俗女養成記》那般刻意肯定「南下」回歸的價值,如月不是那種被知識與信念徵用的主體,台北已經是她的新/心的故鄉。
阿萊達.阿斯曼(Assmann,A.)在《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談到莎士比亞歷史劇中的回憶之爭時曾說:「『被回憶的過去』並不同於我們稱之為『歷史』的、關於過去的冷冰冰的知識。被回憶的過去永遠摻雜著對身份認同的設計,對當下的闡釋。」《海市》中的女主人公們的空間感受亦與其身份認同相關,因此雖然此作亦花了不少篇幅寫早年的「湖鄉」地景(包括月台、制服行、鄉公所、銀樓、診所、五金行、米店、大眾飯店、小公園、橋等等),但我們不難發現,原鄉的地景反而大多較抽象且沒有被命名,少數有名子的楓林牛排館和蘭生畫室對如月而言,亦多是負面的創傷體驗,而且無法在原空間獲得療癒。儘管主人公有清醒的自知之明:「她只是從一個籠子飛進另一個籠子,永遠得不到自由的鳥」,但在新台北的空間中,她們至少有一點自由的使用權與話語權,女力往前,一如魯迅《故鄉》的預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全文見: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380/relfile/53194/8991593/e60c660b-7647-410c-9ca3-b029fc7b257e.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