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推薦序】鍾文音,縫出生活的美麗微世界


「是編織教我活下來。」

 
閱讀這本書,讓我秤到了日常生活所帶來的重量,日常生活是寫作者筆下的重量之所在,在同質性裡攪拌出獨特的異質性,作者發亮的心眼處處,如書中所寫的「朵細」一般:「就算帶著傷痕,帶著遺憾,也要好好活下去。」跟著作者的書寫,我也回味了屬於台灣客家移動混血家族的往事哀樂。

 
人一旦成長,意味著要被馴化,「我」透過環繞生活周邊的生動人物逐步拉開一個獨有的良善與掙扎世界:阿公、阿婆、癲狗叔、石頭叔、叔叔、姑姑、姨婆、嬸嬸、黑衣女人、小姑婆、小惠、朵細……,從原鄉人拓展至異鄉人,描摹的人物十分生動,在作者靈動的筆觸下,立體而鮮活,展開一個家族在小鎮漫漫人生的微世界。《織》巧妙地以「纏」、「縫」、「染」、「織」、「紗」、「剪」暗喻象徵了人物背後的故事肌理,如織布似的層層推動,密密織就縫補了逝水年華。作者猶如一個世故與純真的混合體,世故面是看穿事物的表面,因而就不需要在表面上繼續流連了,作者於是往更深的心靈切片挖掘。


我最喜歡作者筆下的人物,彷彿他們都是我的「偽家族」,有血有肉地和我對話著。作者不炫技,也不雕飾文字,語言特別有血肉,敘述質樸而率真,對小鎮的地理描寫到位,內裡的思緒也隨著敘述逐步散開:

 
「現在,阿公真的走了,消失在這個世界。我還能留下嗎?」

 
「阿公的味道又竄入我的鼻腔,既濃且烈。我把喪服袖擺舉起,尋找氣味的源頭,問身旁的大寶:「你聞聞看,是不是有阿公的味道?」

 
比如這樣簡單的問話與對話,作者往往瞬間也勾動了讀著的心。

 
時間如馬車碾過逐漸成長的「我」,體驗悲歡離合與漫漫年華的凋零,女孩逐漸懂得了情,懂得了眼淚,懂得了分別,懂得了日常生活交織的命運地圖。整本書以安安靜靜的語言划向人物的內心世界,流過殘酷的時間之路。

 
如果把目光看向更深一層,那麼《織》是際遇的縫補技巧、一種隱形命運的縫合技術,所有的碎片都能黏合,如拼圖般,每片碎片都有發亮的螢光記號,讓人記得這些微人物。

 
我在閱讀時常感到作者筆下的溫情與獨特的眼光,她將一些彷彿不起眼的東西,著迷似地深入觀看,讓我猶如在欣賞一幅油畫般,必須置於光線中,才能見到那表面看似無物的細節、一筆一畫刻出的線條,以及覆蓋再覆蓋的人物內心,並看見命運的肌理是如何被豐厚織出的。這本書沒有太激烈的情節,也不搞悲情,這書就像河水,悠悠蕩蕩。

 
有如童年往事,有如純真之歌,也有如人生風景,這書闔上之後,還會在我的腦海裡一格一格地播放著,如老舊的膠卷片上那些處處拓印的刮痕。那些刮痕來自生活,瑕疵即是生活本身的原味。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美麗的刮痕,如織布上的紋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