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客家庄長大,大叔叔娶越南人、小叔叔娶印尼人,同父異母的妹妹有阿美族血統,表妹則嫁給了南非人。張郅忻在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中書寫自己家中的五族共和,耙梳家族的愛與堅強,她表示:「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了解新移民的不同文化。」
71年次的張郅忻在新竹湖口長大,現就讀成大台文所博士班,博士論文預計以新移民文學為題。第一本書《我家是聯合國》結集10年來創作,圍繞家庭與成長,原本不覺得自己家族有何特別的她,寫著寫著才發現:「我家真像聯合國!」
最鮮明的寫照,是她寫透天厝裡的大家庭餐桌:「不定期出現新菜色,先是印尼鮮蝦咖哩,小阿妗用家裡的大鍋鼎熬煮整晚至湯液濃稠...幾年後,越南春捲登場,大阿妗以新鮮檸檬搭配魚露調製沾醬。近來,阿婆為南非孫女婿準備鐵板牛排。」
張郅忻最佩服兩位新移民阿妗離鄉落居台灣的堅強。與她年紀相仿的印尼阿妗10多年前剛嫁來時,她才高中,每天她起床上學前,阿妗已經拖完地在煎餃攤幫忙;當她忙著升學、談戀愛,阿妗卻已生養3個孩子。
越南阿妗總親切對她以「妹妹」相稱,兩人的語言交換教學時光就從廚房開始,阿妗會一邊泡著越南咖啡,一邊告訴她家鄉的事。她坦言幾年前鄰里間對她家的東南亞跨國婚姻懷著歧視眼光,幸而叔叔們都支持太太,一路扶持走過。
張郅忻的父母則在她幼時離異,爸爸長年在山區部落工作,她由阿公阿婆帶大。父親後來又再婚兩次,她與後來的3個妹妹,感情上卻無隔閡。
雖然童年有著思念媽媽的淡淡哀傷,但大家族給了她不虞匱乏的愛,「尤其阿公阿婆很疼愛我,他們老一輩表達感情的方式,影響我很大。」
書中寫到阿公年輕時曾隻身到越南打拚10多年,直到越戰開打才倉皇回台,到逝世前都懷念著這第二故鄉。
阿婆提到當年阿公在越南曾有情人,卻沒有怨懟只有包容疼惜。
她坦言,最不好寫的,是一年只見一次面的媽媽。一篇寫媽媽離婚後到台北西門町開鐘錶店,每天生活就從租屋的獅子林大樓走到開店的萬年大樓,情感節制疏淡。
她表示:「有人寫作會把傷口攤開來說,但我希望抓到傷口背後的情感與愛,用這些來面對我的人生。」
──中國時報藝文版2013.9.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