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青色的城



文、攝影/張郅忻

呼和浩特是內蒙首都,明代起名歸化城,有少數民族效忠明朝之意,在清代更名為歸綏。清朝皇帝將蒙古族一分為二,乖順的放在較外頭,叛逆的就放在呼和浩特,就近監視,可沒想到,改朝換代後,乖順的已自成一國,成為今日的蒙古國。

儘管呼和浩特被賦予許多名字,我還是喜歡蒙族的原意:青色的城。當年成吉思汗看見的的確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象。今日的呼和浩特在幾年間高樓並起,儘管從矮房舍中還見的到舊日甘苦記憶,但已有都市咖啡館、網咖、各式服裝店,年輕人穿NIKE、背CHENEL也大有人在。

穿越乾淨整齊的街道,你不知道與你擦肩而過的,究竟是蒙族、漢族又或回族?或者血液裡早是兼容並蓄。我在青城的咖啡館裡遇見一個1990年出生的蒙族女孩,白淨的皮膚、細緻眼眉,顴骨已不太明顯,個子高挑,知道我從台灣來就立即追問西門町、蚵仔煎,一些台灣的符碼,在年輕的內蒙女孩眼裡無限美好。

青城在陰山南方,若是越過陰山,便是一望無際的稀拉穆仁草原。乾旱以後,草已不高,但仍然不時有成群的馬羊在遠方草地上。這裡被旅遊業佔據,他們用水泥蓋造蒙古包,裡頭有現代化衛浴設備,彈簧床與電視,落地窗占半面蒙古包,窗戶外不是廣漠的草原,是其他一樣用水泥搭製的蒙古包;他們提供各式活動,但樣樣需付費,你騎馬時有蒙族男孩在一旁騎著機車,沿路拍照,照片快速洗出,換取一張張鈔票;吃飯時,他們拿出點歌單,傳統民謠以首論價。

我知道有些事情改變了,青色的城,白色的塔,有草的地方,我們給它新的名字,新的意義,新的疆域。小樊說:草原在哪裡?草原在心底。北方旱意日益加劇,草原再長不出當年的豐美。

但夜色漫漫,偶來的流星引來驚呼,我們在蒙古的草原上唱起綠島小夜曲: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呀搖……。原來我們也用顏色給地方取名,禁錮的年代,思念在兩端,藉著模糊的話語幽幽的聲音搖晃著,我看不見,遠方是否有一艘綠色的船往這裡航來?或者,我已在船上了。

※刊載於中華副刊‧2009年10月5日。
當天刊出〈旅行者〉一文,兩篇的內容對調錯刊。儘管如此,看見文章刊登時,還是很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登出自己拍的相片,對於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用鏡頭剪裁我想保留的世界的樣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