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霧中風景──秦阿姨電影院Part One



導演: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演員:妮塔亞‧帕拉依奧羅葛(Tania Palaiologou)
   伯亞利斯‧寇羅柏斯(Vassilis Kolovos)
得獎:1988年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
希臘 / 1998年出品 / 127分鐘


曾聽研究所同學東益談起電影裡某些片段,他認真地說:電影很好看,但會讓人想睡。由於我害怕自己也在電影途中打鼾迷途,所以邀了Sonia、Yu,一起到秦阿姨家享受大電視給予的視覺震撼。我們時而戲謔、時而討論,電影人生與我們的人生成為相同目的的雙線,時而交錯、時而分離。

故事的主線十分簡單,但導演用了120分鐘長度來詮釋。這樣的電影與好萊塢式的不同,你不會沉醉在電影之中,反而是觸及自我的思考,這樣的思考還延伸到電影看完之後。

故事從一個謊言開始。

母親由於不忍告訴姊弟是私生子的事實,遂說了一個謊:他們的父親在德國。於是,去德國尋找父親,成為姐弟倆共同的夢。他們不清楚父親的長相,更不知道父親所在的位置,於是,目的的本身就是虛幻。電影很清楚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實,也就是我們對於某種人生目標的追尋,我們賦予目標的幻影,彷彿就是在霧中望向遠方。

「我們究竟要追尋什麼?」

這是我自己最近時常反問自己的問題,從小時候,家人常常覺得最好的工作就是當老師,在無形中,這件事也變成我的目標。老師的工作內容、老師的日常生活、老師這個職業的背後所有的一切,對於我而言卻都是不清楚的。直到大學畢業後的這些年,我才開始慢慢接觸到社會的各種面貌,社會往往是一個無形的規範,它常常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什麼是有價值的,社會就像片中的母親的角色,她從來不曾出現在螢幕中,但她是規定這部電影走向的主角;而我們自己則往往迷失在霧中,並盲目的追尋。

在各色媒體的強烈廣播下,社會也強調了一種反叛。創意的工作、成為生活中的漫遊者……我們應該跟別人不一樣,但我以為在無形中這些反而成為新的社會給予的規範。昨天看到一本介紹北歐生活旅遊的雜誌,我的意識裡非常喜歡北歐,甚至將斯德哥爾摩當做下一個旅行地,雜誌裡頭說北歐人是極富創意與設計的,他拍攝了住家、工作環境以證實這樣的說法,但我在看完後卻有點失望,雜誌所用的範例都是設計師,而設計師的家中竟然不約而同地放入台灣畫家方力均的作品,如果北歐是一個非常有創意品味的國家,我想看的是一般職業一般家庭的樣子,譬如說漁夫、譬如說銀行行員,一個真實生活的切面在哪裡呢?

我感覺到,鏡頭裡常常有一個像霧的天空,不自覺聯想起魯迅〈秋夜〉裡那奇異而高的天空,彷彿佈滿眼睛似的。電影中最令人不捨的一幕,是約莫十來歲的小姊姊被卡車司機拖進車裡,卡車後方突然來了兩輛汽車,原以為救星來了,但只是路過。導演用諷刺的手法對比了好萊塢式的拍攝方式,但這一幕讓在場的女性都為那留下的血痕幾乎不忍再看。

世界總是有無限的沉默,儘管有人企圖發出一點聲響,但隨即有更多聲音將它淹沒,並且,那從來不是回音,只是暫時的喧囂。

沒有留言: